查看原文
其他

保罗·沃尔克往事之对抗通胀

看懂君 看懂经济 2019-05-25



编者按:2019年4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的自传《坚定不移》,该书由现年91岁的保罗·沃尔克亲笔写就,记录了他从年轻求学、到美联储工作、再到大通国民银行任职,以及后来去美国财政部、直到就任美联储主席的全部过程。

 

由于保罗·沃尔克的特殊职位,他的自传就像一本美国战后金融的历史:作为尼克松总统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他亲身参与了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卡特以及里根总统任上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抗击了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通胀、拯救拉美经济危机等大事件。在描述这些事件时,他提供了亲历者的视角,给我们近距离了解美国金融体系以及它与世界的互动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洞见。

 

稳定价格是作为央行官员的沃尔克一生的追求。在本书的结尾,他还给当今各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忠告,即稳定的价格、稳健的金融和良好的治理。关于后两部分,书中也有非常多的精彩描述。建议大家找来这本书进行阅读。

 

本书的中文版由中国人民银行最为敢言的司级官员徐忠翻译,这更增加了本书译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笔者读完此书后,感觉此书内涵非常丰富,很多美国历史上的事件和经验其实都可以为我所借鉴。

 

下面的这篇文章,将《坚定不移》中沃尔克所描述的抗击通胀的细节摘录下来,并重新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力图读者用最快的时间了解沃尔克人生最辉煌的这段经历。



文 | 看懂君


“你在这儿干什么?住宅建筑商会杀了你?”

 

1982年1月,拉斯维加斯,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应邀去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全美住宅建筑商协会年会,在去开会的路上,他碰巧遇到了一位脾气很坏、不太友好的参议员,他向沃尔克讲出了这样的话。

 

两年半之前的1979月8月6日,保罗·沃尔克宣誓就职美联储主席,上任之后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1979-1980年扭转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在他的带领下,美联储放弃关注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制服了”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的通胀率。美国CPI由1979年的11.3%降至1982年的6.2%,1983年更是降至3.2%。这位发达经济体进入长达约20年的“大缓和”时代奠定了良好的货币开端。

 

画圈处为1980年前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在1982年1月,一切还不像今天看到的那么清晰。用沃尔克本人的话说,在1982年的春天,他也充满了焦躁情绪。那时,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战后最高点。虽然通胀率下降了,但货币供应量仍远远高于预期目标。但是沃尔克依然坚持原计划。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已经和通胀进行了几轮的斗争:1980年3月,卡特总统宣布了预算削减和信贷管控反通胀计划。1981年8月,仅仅上任半年多的里根总统就强硬的解雇了数千名罢工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原因是向公众表明工会要求提高工资的要求不会被无限制满足。但是,抑制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银根紧缩,一定会给经济带来短期痛苦。

 

建筑和房地产业就是一个和银根松紧有密切关系的行业。

 

那位参议员的话让上台演讲之前的沃尔克有些担心,这反倒使得他更加比平时更加雄辩。沃尔克告诉建筑商,自己知道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但如果在抗击通货膨胀时有所放松,那么所有的痛苦就都白受了。

 

沃尔克演讲的结束语是,“和我们一起坚持下去。通货膨胀和利率将会下降。我们还有很多房子要建”。

 

全体起立鼓掌。

 

  ◆  

一、抗击通胀,实用货币主义立场

 

这是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终于,在1982年夏天,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到一位数。

 

沃尔克成功了!

 

抗击通胀是保罗·沃尔克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回顾这段历程,对今天各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来说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幅通胀的积累通常是由早期放任所造成的。政治压力和经济放缓的可能性,使得各国央行通常都不愿意采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措施,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导致的后果往往就是债务膨胀、流动性泛滥。

 

在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之前,美联储已经采用了小幅上扬短期市场利率的模式,但是收效甚微,周期太长,无法影响预期。沃尔克清楚,需要新的货币政策出台。他动用了美联储针对市场的所有“弹药”:将贴现率一路提高,要求银行增加存款准备金、呼吁停止向“投机”活动贷款,以及最核心的———不管对利率有什么影响,承诺抑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沃尔克最终的目的是,控制货币供应的数量而不是货币的价格。

 

“通货膨胀就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主义学派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为了妇孺皆知的道理,沃尔克抑制通胀也正是从控制货币数量供给的角度出发。

 

在1950年代初,当沃尔克还在纽约联储供职时,他就逐渐认同了弗里德曼的基本观点,即虽不能准确定义,但货币供给对于通胀过程具有根本的意义。沃尔克承认,若干年后,作为美联储主席,凭借对这种关系的常识判断,他试图阐明货币约束是有力打击通货膨胀的关键。然而有趣的是,沃尔克却并不喜欢被贴上“货币主义者”的标签,他更喜欢人们称之为“货币实用主义”者。

 

他指出,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上虽然非常完美,实践中却很教条。比如,弗里德曼就建议,找到最佳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且不论发生什么都要严格盯住。在当今各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似乎已经达成了一个惊人的共识,那就是设置一个通货膨胀率的“红线”,比如2%[1]。

 

沃尔克则认为,这种说法“充其量只能说是天真的且是危险的误导”。对此,他进一步提出强烈的批判:“赋予单一统计数据的微小变化如此大的权重,而这一统计数据样本本身又有其固有的弱点”。

 

沃尔克则认为,这是中央银行最容易陷入的陷阱之一。那就是被这种僵化的指标所体现出的情况所“蒙蔽”,将会导致温水煮青蛙的境地,放任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旦通胀起来之后,再控制就很困难了。

 

珍妮特·耶伦当时问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你如何定义价格稳定?”

 

格林斯潘给出了一个沃尔克认为唯一合理的答案:“一般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化不会有效改变商业或家庭决策的状态”。

 

所以说,货币政策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央行行长们永远也没有办法用一成不变的公式来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的经济学问题。

 

沃尔克自传《坚定不移》的译者徐忠,在他的译著推荐序中就曾这样写道,“同样作为央行的从业人员,译者对于沃尔克“实用货币主义”的立场不仅高度认可,更有情感上的共鸣”。

 

  ◆  

二、美联储的独立性,伟大的传统

 

1984年夏天,沃尔克被召集到白宫里面见里根总统。奇怪的是,这次会面地点不在椭圆形办公室,而在图书馆。当沃尔克到达时,总统与办公室主任詹姆斯·贝克坐在一起。里根似乎有点不舒服,一句话也没说。贝克告诉沃尔克:“总统命令你在选举前不要提高利率”。

 

这时,沃尔克惊呆了,因为总统的这项命令超出了它的权限。

 

怎么说?怎么办?

 

沃尔克一句话也没说,走了出去。

 

从左至右:保罗·沃尔克(时任美联储主席)、里根(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贝克(时任美国总统办公室主任)

 

对于货币政策的控制和左右,是每一个政府都难以抗拒的冲动,毕竟靠印钞票来解决财政赤字和政府融资是再简单不过的方法,而“货币的幻觉”又会让通货膨胀有很强的滞后性,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每当选举或者政府支持率比较低的时候,干预货币政策的冲动就非常大。

 

因此,央行的独立性就更加难能可贵。用沃尔克的话说,在美联储内部,有一个信条从未被质疑过,即美联储的首要职责、有效经济政策的基石是维持货币稳定。沃尔克本人也很喜欢别人称其为“下意识的通胀斗士”,因为这正是央行官员的职责所在。

 

美联储的独立性由来有自。从1951年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达成协议之后,美联储开始在更大范围上行驶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作为那次谈判的杜鲁门总统派出的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在1951年初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有趣,这位原本来自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却成了迄今为止任期最长的美联储主席,他任期长达19年,历经五位美国总统。

 

地位是争取出来的。尽管为人友好而谦虚,但是马丁在涉及货币政策和维护美联储独立性方面十分强硬,他的那句在“宴会酒酣耳热之时撤走酒杯”的名言,更成为了至理名言。

 

 

1965年秋,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计划提高贴现率。贴现率是美联储向银行收取的短期贷款利率,其预期效果是提高所有市场的利率。但是当时约翰逊总统正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他对提高利率的想法很反感。然而,1965年12月初,马丁还是坚持将贴现率从4%调高到4.5%。约翰逊总统发声明对此表示遗憾。马丁被叫去接受训话,报道称双方还发生了肢体冲突。

 

马丁是沃尔克心目中的英雄。几十年后,在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当他感觉到工作压力时,他会去马丁那里寻找慰藉。

 

沃尔克强调了央行独立性的重要。在他看来,美联储,历经多次动荡时刻,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可信度,对其职责保持负责任的、有效率的管理。它仍然是国家的一项宝贵资产。

 

虽然干预不可避免,然而历任美国总统,依然保持着对美联储专业性的尊重。即便是通过詹姆斯·贝克来试图命令沃尔克的里根总统,在发号施令时也会感到“不舒服”,沃尔克记得,里根曾私下对沃尔克说,他明白美联储任务的重要性。因为当他在伊利诺伊州上大学时,一位教授就给他讲过通货膨胀的危害,而他对此印象深刻。

 

沃尔克坦言,多年来,美联储实际上一直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尊重。在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低得危险的环境下,美联储仍保持着极高的可信度。

 

“就此而言,它是一项国家资产”。

 

即便在今天特朗普政府当政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保罗·沃尔克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在治理通胀上的作为。因此,其在金融监管上的贡献和经历往往为人所忽视。用沃尔克的话说,“真正的危险,是来自鼓励或无意中容忍不断上升的通胀,以及极端投机和冒险的‘近亲’,即在泡沫和过度行为威胁金融市场时袖手旁观。”

 

在其一生中,他亲身经历了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同时,他在美联储主席的任上,他亲自参与了克莱斯勒公司的救助、平息白银期货市场泡沫、求助伊利诺伊大陆银行、化解拉美金融危机等金融危机。这一部分在《坚定不移》这本书中也有详尽的描述且十分精彩。

 

另外,保罗·沃尔克作为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亲身参与了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书中对此着墨颇多,虽然沃尔克此时并不是主导者,但是书中也披露了很多秘辛,在当下中美关系的情况下,也特别值得一读。


《坚定不移》正在热销中,欢迎大家点击购买~




[1]沃尔克甚至研究过这个2%数字的来源。根据他在《坚定不移》一书中的描述,这个2%目标最早来源于新西兰。1980年代末,新西兰新政府为了抗击通胀,将年通货膨胀率0~2%设定为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新西兰中央银行行长唐纳德·布拉什又在广泛的场合内宣扬了这个政策目标。





欢迎加入顶级学习研究资源群/工作与实习信息分享群/硕士博士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根据自己的需求加入相应社群


<  end  >


如果您对本文有好的想法,就留下您的宝贵建议吧!


看懂经济热文   点击即可查看

1、服务小微31年,这家城商行为什么会有互联网的发展速度?

2、衣穿淘宝,食有美团,行用滴滴,住在贝壳!

3、1岁多就IPO,唯快不破的瑞幸能否打败稳扎稳打的星巴卡?

4、半价买房、两成首付,这座“省会”这么抢人能成吗?

5、“华尔街之王”眼中的美国(万字长文,谨慎打开)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